2024版DB14/T 1312 苜蓿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DB14/T 1312-2024 苜蓿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详细介绍了苜蓿草颗粒的生产技术,包括原料选择、加工工艺、质量标准等,规程旨在规范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促进苜蓿草颗粒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苜蓿草作为优质的饲料原料,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苜蓿草颗粒的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保障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DB14/T 1312-2024 苜蓿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广大苜蓿草颗粒生产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程,确保生产出符合标准的高品质产品。
《DB14/T 1312-2024 苜蓿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苜蓿草颗粒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选择、加工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和储存等,适用于所有从事苜蓿草颗粒生产的企业、相关部门以及科研机构。
生产过程
原料选择
苜蓿草颗粒的生产原料需选用优质、无病虫害、无污染的苜蓿草,原料水分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5%以下,以确保产品质量。
切割
将苜蓿草原料进行切割,长度宜控制在2-5厘米,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处理。
干燥
切割后的苜蓿草需进行干燥处理,水分含量应控制在8%以下,以防止产品霉变。
粉碎
干燥后的苜蓿草需进行粉碎,粒度应控制在0.5-1.0毫米,以便于混合和压片。
添加剂
根据需要,可适量添加抗氧化剂、稳定剂等添加剂,以改善产品品质。
混合
将粉碎后的苜蓿草与添加剂进行充分混合,确保均匀分布。
压片
将混合后的物料进行压片,厚度应控制在1-2毫米,以便于包装和储存。
包装
压片后的苜蓿草颗粒需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
质量要求
外观
苜蓿草颗粒应为均匀的片状,色泽一致,无霉变、无杂质。
水分含量
水分含量应控制在8%以下,以防止产品霉变。
粒度
粒度应控制在0.5-1.0毫米,以确保产品在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吸收。
氨基酸含量
粗蛋白含量应不低于18%,粗脂肪含量应不低于3%,粗纤维含量应不低于25%,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微量元素
铜、锌、锰、铁等微量元素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以保证动物的健康。
检验方法
外观检验
观察苜蓿草颗粒的外观,应符合规程要求。
水分含量测定
采用烘箱法测定水分含量。
粒度测定
采用筛分法测定粒度。
氨基酸含量测定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
微量元素测定
采用吸收光谱法测定。
包装、运输和储存
包装
苜蓿草颗粒应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包装袋应密封、防潮、防尘。
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雨淋、碰撞等,确保产品质量。
储存
苜蓿草颗粒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阴凉处,避免受潮、受热、受光直射。
《DB14/T 1312-2024 苜蓿草颗粒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苜蓿草颗粒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广大苜蓿草颗粒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规程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为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苜蓿草颗粒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国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