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056-2008 良好农业规范牛蒡出口操作全流程指南

团体标准 602
《DB37/T 1056-2008 良好农业规范出口牛蒡操作指南》作为田间到餐桌的绿色桥梁,全面指导牛蒡种植、管理、收获至出口的规范流程,确保出口牛蒡品质安全,提升我国牛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产品的国际贸易日益活跃,牛蒡,作为一种富含营养与药用价值的根茎类蔬菜,其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为了确保出口牛蒡的品质,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我国制定了《DB37/T 1056-2008 良好农业规范出口牛蒡操作指南》,本文将围绕田间管理、收获、加工、包装、运输等关键环节,对这一操作指南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我国牛蒡出口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7/T 1056-2008 良好农业规范牛蒡出口操作全流程指南,DB37/T 1056-2008 良好农业规范牛蒡出口操作全流程指南,2,第1张

田间管理

选址与规划

依据《DB37/T 1056-2008》标准,出口牛蒡的种植基地需选择土壤肥沃、排水顺畅、光照充足的地块,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保持适宜的种植间距,以降低病虫害的传播风险。

品种选择

应挑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佳的牛蒡品种,如“黑宝”、“绿宝”等,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提高发芽率。

土壤管理

牛蒡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需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氮、磷、钾肥,播种前进行深翻,确保土壤疏松,生长期间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追肥。

水分管理

牛蒡喜湿润环境,但忌积水,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防止烂根现象发生。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农药使用,定期监测,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

收获

收获时间

根据牛蒡品种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通常情况下,牛蒡播种后5-6个月即可收获。

收获方法

采用人工或机械挖掘的方式,将牛蒡从土壤中取出,挖掘过程中需注意保护牛蒡的根茎,避免损伤。

加工

清洗

将收获的牛蒡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泥土和杂质。

去皮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是否去皮,去皮时需注意保护牛蒡的肉质部分,避免损伤。

切割

将清洗、去皮后的牛蒡按照要求进行切割,如切片、切段等。

热处理

为提高牛蒡的保鲜性和口感,可进行热处理,如蒸煮、焯水等。

包装

包装材料

选用食品级塑料袋、纸箱等环保、安全的包装材料。

包装规格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牛蒡的包装规格,如500克、1千克、2千克等。

包装要求

包装时要确保牛蒡不受挤压,保持新鲜度,包装完成后,进行封口处理。

运输

运输工具

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冷藏车、冷藏集装箱等运输工具。

运输条件

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确保牛蒡的品质。

运输时间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牛蒡在途中的损耗。

《DB37/T 1056-2008 良好农业规范出口牛蒡操作指南》为我国牛蒡出口企业提供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方位指导,通过严格执行操作指南,提高牛蒡品质,扩大我国牛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助力我国农业产业升级。

标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