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512-2005解析与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51/T 512-2005 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是一部关于白三叶牧草生产的技术规程,详细介绍了白三叶牧草的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该规程旨在提高白三叶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牧草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白三叶牧草(学名:Trifolium repens L.)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优质牧草,在我国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种植,为了确保白三叶牧草的生产技术规范化,提升其产量与品质,我国制定了《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512-2005),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析,旨在为白三叶牧草的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512-2005解析与应用指南,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512-2005解析与应用指南,2,技术规程,第1张

DB51/T 512-2005 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解析

选地与整地

  1. 选地:应选择排水顺畅、土壤肥沃、pH值在6.0-7.5范围内的地块进行种植。
  2. 整地:进行深翻土壤,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确保土壤松软、表面平整。

处理

  1. 精选:选择颗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
  2. 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以消灭病菌。
  3. 包衣:采用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的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播种

  1. 播种时间:春季播种通常在3-4月份,秋季播种则在8-9月份。
  2.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1-1.5公斤。
  3.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撒播,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株距为10-15厘米。

浇水与施肥

  1. 浇水:播种后立即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适时浇水。
  2. 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通常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肥,一般追施尿素15-20公斤/亩。

病虫害防治

  1. 病害防治:白三叶牧草常见的病害包括叶斑病、锈病等,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 虫害防治: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蓟马等,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0%菊酯类农药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收割与利用

  1. 收割:白三叶牧草的生长周期约为60-90天,可根据饲养需求适时收割。
  2. 利用:收割后的白三叶牧草可用于饲料、草坪、绿化等领域。

DB51/T 512-2005 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应用

  1. 提高产量:遵循规程进行种植,合理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提升白三叶牧草的产量。
  2. 提高质量:规程中提到的处理、播种、施肥等技术,有助于提升白三叶牧草的品质。
  3. 保障生态效益:白三叶牧草具有固氮、改良土壤、美化环境等作用,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效益。
  4. 推广与应用:规程的制定为白三叶牧草的生产者提供了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白三叶牧草的种植与发展。

《白三叶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1/T 512-2005)为我国白三叶牧草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遵循该规程,不仅能够提升白三叶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增强其生态效益,为我国畜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