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莲渔生态种养技术规程,开启高效生态养殖新时代
《DB41/T 2288-2022 沙地莲-渔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旨在探索沙地莲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通过规范技术流程,提高养殖效益,实现沙地莲与渔业资源的和谐共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养殖模式日益受到重视,沙地莲,作为一种兼具显著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植物,近年来在我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提升沙地莲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规范沙地莲与渔业结合的生态种养技术,我国正式颁布了DB41/T 2288-2022《沙地莲-渔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从事沙地莲养殖的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
DB41/T 2288-2022《沙地莲-渔生态种养技术规程》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制定的区域性标准,自2022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的出台,旨在规范沙地莲与渔业结合的生态种养技术,提升沙地莲的养殖效益,确保养殖安全及产品质量的稳定。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内开展沙地莲与渔业结合的生态种养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
术语和定义
- 沙地莲:特指在我国南方沙地广泛分布的莲属植物,以其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而闻名。
- 渔生态种养:是指在沙地莲种植的同时,在水体中养殖鱼类,实现种养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技术要求
-
选地与整地:
- 选择排水畅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沙地作为养殖基地。
- 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杂物,深翻土地,确保土壤的松软度。
-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沙地莲品种,如红莲、白莲、黄莲等。
-
种植技术:
- 播种时间:通常在春末夏初播种,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调整。
- 播种方法:采用穴播或条播,行距30-40厘米,穴距20-30厘米,每穴播种3-5粒。
- 播种量: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每亩播种量约为50-100公斤。
- 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施肥、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鱼类养殖:
- 选择与沙地莲共生的鱼类品种,如鲢鱼、鳙鱼、草鱼等。
- 合理确定放养密度,根据水体面积和水质条件进行调整。
- 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和水质变化,科学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 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溶解氧、pH值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
产品收获与加工
- 收获时间:沙地莲一般在秋季成熟,根据市场需求可提前或延后收获。
- 收获方法:人工采摘,注意保护莲蓬和莲藕。
- 加工:将沙地莲加工成干莲、莲藕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DB41/T 2288-2022《沙地莲-渔生态种养技术规程》为我国沙地莲-渔生态种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在实际生产中,养殖者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要求,确保沙地莲-渔生态种养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