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708-2023规范解读,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防控新标准
《DB41/T 708-2023》为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提供技术规范,本规范从场地选址、设施设备、饲养管理、免疫程序、消毒灭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生物安全措施,以降低口蹄疫传播风险,保障牛场及养殖户利益。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牛场规模日益扩大,口蹄疫这一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对牛场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与传播,我国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DB41/T 708-2023),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范,旨在为我国牛场口蹄疫的生物安全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DB41/T 708-2023)是我国针对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制定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该规范明确了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措施和要求,旨在指导牛场建立健全口蹄疫防控体系,降低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规范主要内容
生物安全控制原则
- 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口蹄疫防控工作贯穿于牛场生产、管理、防疫等各个环节。
- 综合防控:采取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措施、免疫措施、监测措施等多种防控手段。
- 责任明确:明确牛场负责人、兽医、饲养员等在口蹄疫防控工作中的职责,确保责任到人。
生物安全措施
- 选址与布局:牛场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远离居民区、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牛舍、运动场、处理设施等应合理布局,确保生物安全。
- 隔离制度:严格执行隔离制度,防止口蹄疫传入和传出,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 人员管理: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进入牛场的人员需更换工作服、鞋帽,并接受消毒处理。
- 车辆管理:对进入牛场的车辆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
消毒措施
- 定期消毒:牛舍、运动场、处理设施等应定期进行消毒,消毒剂选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 紧急消毒:发生口蹄疫疫情时,立即对牛场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免疫措施
- 免疫程序:根据我国动物防疫要求,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牛群免疫水平。
- 免疫监测:定期对牛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确保免疫效果。
监测措施
- 疫情监测:建立口蹄疫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措施。
- 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发生、传播进行调查,为防控提供依据。
规范实施与评估
实施与培训
牛场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DB41/T 708-2023规范,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规范得到有效实施。
评估与改进
牛场应定期对生物安全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调整,不断完善生物安全控制体系。
《规模牛场口蹄疫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规范》(DB41/T 708-2023)为我国牛场口蹄疫的生物安全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导,牛场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口蹄疫防控工作,确保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