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新标准DB37/T 4595-2023发布,助力碧水蓝天保卫战
《DB37/T 4595-2023 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技术规范》发布,旨在通过规范监测技术,加强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保障水环境质量,助力碧水蓝天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水资源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水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特别是地表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浮游蓝藻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为强化地表水浮游蓝藻的监测工作,规范监测技术,提升监测质量,我国于2023年正式颁布了《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技术规范》(DB37/T 4595-2023),本文旨在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广大从事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工作的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范背景
浮游蓝藻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国地表水浮游蓝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在适宜的条件下,浮游蓝藻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导致水质恶化,甚至引发水污染事件。
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为有效遏制浮游蓝藻污染,提高监测质量,我国亟需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技术规范。《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技术规范》(DB37/T 4595-2023)的发布,为我国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地表水浮游蓝藻的监测工作,涵盖了监测点设置、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分析方法、数据统计与评价等各个方面。
监测点设置
监测点应选择在水环境敏感区域、污染源附近、重点保护水域等,其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 覆盖面广,代表性好;
- 便于监测和保护;
- 便于分析和管理。
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应采用静水采样法,采样时间、频率和样品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 采样时间:每月至少采样一次,必要时可增加采样次数;
- 采样频率:根据水环境状况和监测目的确定;
- 样品量:根据监测指标和样品处理方法确定。
样品处理
样品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 样品采集后,应立即进行低温保存;
- 样品处理过程中,应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 样品处理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 分析方法应科学、合理、可靠;
- 分析方法应经过验证,确保结果准确;
- 分析方法应适用于所监测的浮游蓝藻种类。
数据统计与评价
数据统计与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
- 数据统计应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 评价方法应科学、合理、可靠;
- 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
《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技术规范》(DB37/T 4595-2023)的发布,为我国地表水浮游蓝藻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加强监测工作,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为我国水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