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DB45/T 2637解读,水稻秸秆与绿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DB45/T 2637-2023》解读了水稻秸秆与绿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旨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该规程通过优化秸秆和绿肥还田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水稻秸秆与绿肥作为农业废弃物及有机肥料,其有效利用对于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依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国正式颁布了DB45/T 2637-2023《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为水稻秸秆与绿肥的协同还田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操作指南,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规程背景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硕,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秸秆产量巨大,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绿肥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高土壤肥力,DB45/T 2637-2023《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的出台,旨在通过科学的还田技术,实现水稻秸秆与绿肥的充分利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涵盖了水稻秸秆与绿肥的收集、处理、还田等全过程。
技术要求
- 秸秆收集:水稻收割后,应立即收集秸秆,避免露天堆放,减少因秸秆腐烂造成的污染。
- 绿肥选择: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如紫云英、苕子等。
- 秸秆处理:将收集到的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10-15厘米,有利于秸秆的腐解和还田。
- 绿肥种植:水稻收割后,及时播种绿肥,确保绿肥有充足的生长时间。
- 还田方式:采用机械深翻或人工翻耕,将秸秆和绿肥翻入土壤中,深度控制在15-20厘米。
- 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技术效果
- 提高土壤肥力:秸秆和绿肥的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 减少化肥使用量:通过秸秆和绿肥的还田,可以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改善生态环境:秸秆和绿肥的还田可减少秸秆露天堆放造成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规程实施与推广
-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农民对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 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 技术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的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效果。
- 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对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为政策制定和技术改进提供依据。
DB45/T 2637-2023《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水稻秸秆与绿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广泛推广应用,有望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助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