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5634-2022标准解析,小麦-玉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详解
《DB13/T 5634-2022》标准解读,详述在保护性耕作下,小麦-玉米病虫害及杂草的绿色一体化防控技术规程,该规程旨在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保护性耕作的环境下,小麦与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病虫害和草害的防治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提升小麦-玉米的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DB13/T 5634-2022《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应运而生,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尽的解读。
规程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旨在减少土壤侵蚀、提升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与传统耕作方式存在差异,DB13/T 5634-2022规程的制定,旨在为小麦-玉米的生产提供一套科学、高效、环保的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小麦-玉米生产,涵盖了播种、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等关键生育阶段。
防控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防治小麦-玉米的病虫害。
- 绿色环保,降低风险: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农药残留。
-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品种、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方案。
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
- 选择抗病、抗虫、抗倒伏的小麦-玉米品种;
- 实施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 深翻土地,消灭病虫害越冬场所;
-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来源。
-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防治病虫害;
-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
物理防治:
- 利用黄板、性诱剂等物理方法诱虫;
- 采用防虫网、遮网等物理措施防止病虫害侵入。
-
化学防治:
- 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适时、适量用药;
- 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和残留期。
防控效果评价
根据小麦-玉米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程度、农药使用量等因素,对防控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DB13/T 5634-2022《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出台,为我国小麦-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高效的防控技术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防控措施,确保小麦-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