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1611-2019 马铃薯间作饲用玉米种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探讨
《DB64/T 1611-2019 马铃薯间作饲用玉米种植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马铃薯与饲用玉米间作种植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规程,该规程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提高马铃薯和饲用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马铃薯与饲用玉米作为关键粮食及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马铃薯间作饲用玉米种植技术规程》(DB64/T 1611-2019)的发布,为这一种植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规程解读
规范种植模式
规程明确指出,采用“一膜两用”技术进行马铃薯与饲用玉米的间作,即在马铃薯种植行间套种饲用玉米,这种模式能够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选择适宜品种
规程强调,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马铃薯和饲用玉米品种,马铃薯宜选择抗病、耐旱、高产的品种;饲用玉米则需选择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抗倒伏的品种。
合理布局种植密度
规程规定,马铃薯行距为60-70厘米,株距20-25厘米;饲用玉米行距为50-60厘米,株距30-40厘米,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适时播种
规程要求,马铃薯在春季土壤解冻、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播种;饲用玉米则在马铃薯播种后20-30天播种,适时播种有助于提高出苗率和产量。
科学施肥
规程强调,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肥,马铃薯需氮、磷、钾肥较多,饲用玉米需氮、磷、钾肥较少,施肥时应注意肥料的合理搭配,避免过量施用。
田间管理
规程要求加强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等,及时清除杂草,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发生;科学灌溉,防止土壤板结;适时防治病虫害,确保作物生长良好。
收获与加工
规程要求在马铃薯和饲用玉米成熟时适时收获,马铃薯采用人工挖掘,注意保护薯块;饲用玉米采用机械收获,确保籽粒饱满,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储藏,防止霉变。
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产量
通过实施DB64/T 1611-2019规程,马铃薯和饲用玉米的产量可提高20%以上,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饲料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降低生产成本
规程中提出的“一膜两用”技术,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措施,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通过实施规程,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B64/T 1611-2019《马铃薯间作饲用玉米种植技术规程》为马铃薯间作饲用玉米的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该规程,有助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掌握和应用规程,为我国马铃薯和饲用玉米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