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秸混合微贮技术规程发布,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团体标准 602
《DB36/T 1947-2024 花生秸混合微贮技术规程》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规范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迈进,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与品质不断攀升,花生秸秆,这一花生种植过程中的副产品,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1947-2024《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花生秸混合微贮技术规程发布,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花生秸混合微贮技术规程发布,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36/T 1947-2024《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概述

DB36/T 1947-2024《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行业标准之一,旨在规范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提高其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适用范围:规程适用于花生秸秆的混合微贮技术,涵盖了原料选择、处理、混合、微贮、发酵、熟化、使用等环节。
  2. 原料选择:花生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均可作为混合微贮的原料。
  3. 处理:对原料进行切割、破碎、干燥等处理,以提高微贮效果。
  4. 混合:按照一定比例将处理后的原料混合均匀。
  5. 微贮:将混合好的原料装入微贮池,加入适量的水分和微生物菌剂,密封发酵。
  6. 发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料进行发酵,产生有益物质。
  7. 熟化:发酵后的原料在熟化池中熟化,提高其营养价值。
  8. 使用:将熟化后的原料作为饲料、肥料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1. 提高花生秸秆利用率: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能够将花生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和肥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秸秆等污染行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
  4. 提高农产品品质: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能够提高花生秸秆的营养价值,进而提高农产品品质。
  5. 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6.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DB36/T 1947-2024《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规程》是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成果,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花生秸秆混合微贮技术的应用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