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丘陵旱作区玉米秸秆覆盖与缓混施肥技术规程应用解析

团体标准 601
大兴安岭沿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秸秆覆盖条耕缓混施肥技术规程,通过秸秆覆盖、条耕和缓混施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玉米生长,规程详细解读了技术操作步骤,并已在当地推广应用,有效提升玉米产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科学施肥与秸秆还田已成为提升土壤肥力、维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DB15/T 3616-2024《大兴安岭沿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秸秆覆盖条耕缓混施肥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为该区域玉米种植提供了科学且高效的施肥技术指南,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大兴安岭丘陵旱作区玉米秸秆覆盖与缓混施肥技术规程应用解析,大兴安岭丘陵旱作区玉米秸秆覆盖与缓混施肥技术规程应用解析,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大兴安岭沿麓丘陵旱作区作为我国玉米种植的重要区域之一,土地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壤肥力普遍较低,长期以来,该地区玉米种植存在施肥不当、秸秆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土壤肥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DB15/T 3616-2024规程应运而生。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大兴安岭沿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秸秆覆盖条耕缓混施肥技术。

技术要求

  1. 秸秆覆盖: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均匀覆盖于田间,厚度控制在20-30厘米。
  2. 条耕:采用条耕法,将秸秆翻入土壤中,耕深约为15-20厘米。
  3. 缓混施肥:将氮、磷、钾等肥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施肥量建议为每亩施纯氮15-20公斤、纯磷5-10公斤、纯钾10-15公斤。
  4. 施肥时间:在玉米播种前10-15天进行施肥。

施肥方法

  1. 撒施法: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随后进行翻耕。
  2. 穴施法:在玉米播种时,将肥料与种子一同播种,深度约为5-10厘米。

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
  3. 收割:玉米成熟后,及时收割,防止秸秆腐烂。

规程实施效果

  1. 提升土壤肥力:通过秸秆覆盖和缓混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 减少化肥用量:合理施肥可降低化肥用量,减轻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 提高玉米产量:采用该技术规程,玉米产量可提升10%以上。
  4. 改善生态环境:秸秆覆盖和缓混施肥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DB15/T 3616-2024规程为大兴安岭沿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种植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施肥技术指导,实施该规程,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降低化肥用量、提高玉米产量,并改善生态环境,希望广大从业者认真学习并应用该规程,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是规程中的一些具体技术细节,以供参考:

  1. 秸秆覆盖前:清除田间杂草、病虫害残体等,减少病虫害发生。
  2. 条耕时:避免翻耕过深,以免破坏土壤结构。
  3. 缓混施肥时:选择优质肥料,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肥料。
  4. 施肥后:及时灌溉,促进肥料溶解和吸收。
  5. 田间管理:密切关注土壤水分、病虫害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DB15/T 3616-2024规程为大兴安岭沿麓丘陵旱作区玉米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施肥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希望广大从业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规程,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