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699-2024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与保存技术规程研究

团体标准 602
本研究针对DB15/T 3699-2024规程,探讨了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及保存技术,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操作流程,提高了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效果,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与消费领域广泛,马铃薯种质资源是推动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对遗传育种及品种改良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发布的DB15/T 3699-2024《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及保存技术规程》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基于DB15/T 3699-2024规程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及保存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DB15/T 3699-2024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与保存技术规程研究,DB15/T 3699-2024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与保存技术规程研究,2,技术规程,创新,第1张

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技术

培养基制备

遵循DB15/T 3699-2024规程,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包括MS、N6和改良MS等,具体配方如下:

  1. MS培养基:6-苄基腺嘌呤(BAP)0.5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0.5mg/L、蔗糖30g/L、琼脂8g/L、pH 5.8。
  2. N6培养基:BAP 0.5mg/L、2,4-D 0.5mg/L、蔗糖30g/L、琼脂8g/L、pH 5.8。
  3. 改良MS培养基:BAP 0.5mg/L、2,4-D 0.5mg/L、甘露醇20g/L、蔗糖30g/L、琼脂8g/L、pH 5.8。

外植体选择与消毒

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马铃薯块茎或植株作为外植体,消毒步骤如下:

  1. 先用70%乙醇浸泡3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2. 接着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5-10分钟。

接种与培养

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于制备好的培养基上,确保外植体与培养基表面充分接触,培养条件如下:温度控制在25℃±2℃,光照强度为2000-3000lx,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冷冻保存

依据DB15/T 3699-2024规程,马铃薯种质资源冷冻保存采用液氮或-80℃超低温冰箱,具体操作如下:

  1. 将外植体接种于含30%蔗糖的MS培养基中,置于4℃冰箱中预冷2小时。
  2. 将预冷后的外植体转移到含10%PDA培养基中,置于液氮或-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低温保存

根据DB15/T 3699-2024规程,马铃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采用4℃冰箱,具体操作如下:

  1. 将外植体接种于含30%蔗糖的MS培养基中,置于4℃冰箱中预冷2小时。
  2. 将预冷后的外植体转移到含10%PDA培养基中,置于4℃冰箱中保存。

本文基于DB15/T 3699-2024规程,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及保存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方法和接种技术,可显著提高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的成功率,冷冻保存或低温保存方法能够有效保证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应进一步加强马铃薯种质资源离体培养及保存技术的研究,提高种质资源的保存效率和利用价值,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探索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的新途径,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