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270-2024,引领生态环境保护新标准的生态环境质量感监测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 601
《DB11/T 2270-2024 生态环境质量感监测技术规范》发布,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技术迈向新阶段,为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助力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腾飞,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迅速、覆盖面广的监测工具,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领域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为此,我国正式颁布了DB11/T 2270-2024《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DB11/T 2270-2024,引领生态环境保护新标准的生态环境质量感监测技术规范,DB11/T 2270-2024,引领生态环境保护新标准的生态环境质量感监测技术规范,2,技术规范,规范应用,第1张

规范背景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是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对地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数据质量,规范监测流程,我国制定了DB11/T 2270-2024《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的技术要求,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DB11/T 2270-2024《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相关术语和定义,为规范的应用提供了标准。
  2. 监测范围和对象:规定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的范围和对象,包括地表水体、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
  3. 监测方法:详细阐述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的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评价等环节。
  4. 监测数据质量要求: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包括数据精度、分辨率、一致性等。
  5. 监测结果评价:规定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结果的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
  6. 监测报告编制:明确了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报告的编制要求,包括报告结构、内容和格式。

规范意义

DB11/T 2270-2024《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高监测数据质量:规范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数据的质量,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促进遥感技术应用:规范的发布将推动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监测效率。
  3. 加强合作:规范的内容与遥感监测技术规范接轨,有利于加强我国在遥感监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4.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的规范应用,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DB11/T 2270-2024《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该规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水平,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