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433-2024,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

团体标准 602
《DB15/T 3433-2024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标准,规范黄花苜蓿生产技术,提升产量与品质,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持续加快,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愈发显著,黄花苜蓿,作为一类关键的牧草资源,其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对于提升品质、确保牧草供应、推动畜牧业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将围绕《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433-2024)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433-2024,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433-2024,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的背景

黄花苜蓿,亦称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以其耐旱、耐寒、适应性强而著称,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饲料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兴起,对黄花苜蓿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为规范黄花苜蓿的生产,提升品质,确保牧草供应,我国正式颁布了《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433-2024)。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生产基地的选择

规程明确指出,黄花苜蓿生产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顺畅、土壤肥沃、无病虫害的田地,并远离城市、工业区及交通要道,以降低环境污染。

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1. 播种前准备:选用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黄花苜蓿品种,并进行消毒、浸种、催芽等处理。
  2. 播种: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播种量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
  3.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水分。
  4. 收获: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收获。

加工与包装

规程要求,加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质量,确保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包装时,应使用环保材料,并标注品种、等级、净重、生产日期等信息。

质量检验

规程规定,黄花苜蓿质量检验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主要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的意义

提高质量,保障牧草供应

通过规范黄花苜蓿生产技术,提升品质,满足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的规范,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黄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433-2024)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黄花苜蓿质量、保障牧草供应、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强规程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