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DB11/T 2224-2024 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发布,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农业迈向现代化,规范涵盖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迈进,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攀升,农业生产对农情监测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为规范冬小麦农情监测工作,提升监测数据质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市质量技术局正式颁布了DB11/T 2224-2024《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本文旨在对这一规范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广大从事冬小麦农情监测工作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1/T 2224-2024《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详细阐述了冬小麦农情监测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要求、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该规范适用于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对于提升冬小麦农情监测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规范核心内容
农情监测目的
规范明确指出,冬小麦农情监测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掌握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等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农情监测任务
规范对冬小麦农情监测任务进行了细致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监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生育期、生长势、植株高度、叶面积等关键指标;
- 监测冬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涵盖产量构成因素、品质指标等;
- 监测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防治效果等;
- 监测土壤养分状况,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农情监测方法
规范对冬小麦农情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以下三种:
- 实地调查法:通过观察、测量、取样等方法,获取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病虫害等数据;
- 感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冬小麦覆盖度、叶面积、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
- 模型模拟法:运用数学模型,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预测。
农情监测数据处理
规范要求对农情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整理、统计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农情监测结果分析
规范强调,对农情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病虫害等规律,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农情监测应用
规范指出,冬小麦农情监测结果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如指导施肥、病虫害防治、播种密度调整等。
规范实施与保障
为确保DB11/T 2224-2024《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的顺利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对规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 建立健全农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 强化农情监测数据共享,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 加强规范实施,确保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DB11/T 2224-2024《冬小麦农情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冬小麦农情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规范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冬小麦农情监测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我国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