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DB51/T 1960-2015深度解析

团体标准 601
《DB51/T 1960-2015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详解》详细介绍了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优质牧草新品种,以其生长迅速、产量丰硕、品质卓越等显著特点,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规范这一品种的栽培技术,确保其产量与品质的稳步提升,我国特地制定了《DB51/T 1960-2015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旨在为广大种植者提供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栽培指南。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DB51/T 1960-2015深度解析,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DB51/T 1960-2015深度解析,2,技术规程,栽培技术,第1张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生物学特性

  1. 植物学特征: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属于禾本科牧草,其株高可达到1.5米,茎秆粗实,叶片宽阔,根系发达,展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2. 生长习性: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耐寒、耐旱、耐盐碱,特别适宜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种植。

  3. 产量与品质: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产量极高,每年可收割3至5次,鲜草产量可达60至80吨/公顷,其营养价值丰富,粗蛋白含量超过18%,粗脂肪含量超过2%,是极具价值的优质牧草资源。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

选地与整地

(1)选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畅通、土壤肥沃的农田或荒地进行种植。

(2)整地:进行20至30厘米的深耕,彻底灭茬,清除杂草、石块等一切杂物,为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处理

(1)质量:选用优质、纯度高的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种子。

(2)消毒: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种子30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3)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用湿布包裹,置于25至30℃的环境中催芽,待种子露白后即可进行播种。

播种

(1)播种时间:春季播种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秋季播种则在8月底至9月初。

(2)播种量:每公顷播种量约为150至200千克。

(3)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撒播,行距保持在30至40厘米,株距15至20厘米。

浇水与施肥

(1)浇水:播种后需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

(2)施肥:播种前施足底肥,通常每公顷施用30至40吨腐熟有机肥,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肥,每次追肥量约为150至200千克/公顷。

田间管理

(1)除草:播种后及时除草,防止杂草与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争夺养分。

(2)防病治虫:密切关注植株生长状况,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

(3)收割:每年可收割3至5次,每次收割后要及时浇水,以促进植株快速恢复生长。

《DB51/T 1960-2015 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广大种植者应严格遵守规程,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不断提升玉草1号杂交大刍草的产量与品质,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优质牧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