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芒麦人工草地放牧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应用研究
《DB51/T 1973-2015 老芒麦人工草地放牧利用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探讨》一文,深入解析了老芒麦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的技术规程,并探讨了其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旨在提高草地放牧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老芒麦,作为一类优质牧草,以其耐旱、耐寒、高产量以及丰富的营养价值,在人工草地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规范老芒麦人工草地的放牧利用,提升草地生产力,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式颁布了《DB51/T 1973-2015 老芒麦人工草地放牧利用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践。
《DB51/T 1973-2015 老芒麦人工草地放牧利用技术规程》是我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省级地方标准,旨在对老芒麦人工草地的建设、管理、利用和保护进行规范,以提升草地生产力,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地规划与建设
- 区域选择:应选择适宜的草地建设区域,充分考虑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
- 布局规划:合理规划草地布局,确保草地与农用地、林地、水域等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
- 建设技术:采用科学的草地建设技术,如土壤处理、播种、施肥、灌溉等,以提高草地成活率和产量。
草地管理
- 定期检查:定期对草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管理措施:根据草地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 安全管理:加强草地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
放牧利用
- 放牧强度:科学确定放牧强度,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放牧时间,确保草地恢复和生长。
- 轮牧制度:实行轮牧制度,减轻草地压力,提高草地生产力。
草地保护与恢复
- 生态保护:加强草地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 植被恢复:采取合理措施,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提高草地质量。
- 推广技术:推广草地保护与恢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探讨
草地规划与建设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草地建设,在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地区,可适当增加草地建设面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耐寒的牧草品种,如老芒麦。
草地管理
草地管理是提高草地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草地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根据草地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确保草地健康生长。
放牧利用
放牧利用是草地生产力的直接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应科学确定放牧强度,避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合理分配放牧时间,确保草地恢复和生长,实行轮牧制度,减轻草地压力,提高草地生产力。
草地保护与恢复
草地保护与恢复是保障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草地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合理措施,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提高草地质量。
《DB51/T 1973-2015 老芒麦人工草地放牧利用技术规程》为我国老芒麦人工草地建设、管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严格执行规程要求,提高草地生产力,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