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863-2024,食用菌跳虫防治技术规范,助力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DB61/T 1863-2024 地栽食用菌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规范》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指南,旨在通过规范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保障我国地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兴起,地栽食用菌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跳虫作为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对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有效控制跳虫的发生,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DB61/T 1863-2024 地栽食用菌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规范》,本文将围绕该规范展开,深入探讨地栽食用菌跳虫的调查与防治技术。
跳虫的危害
跳虫,隶属于双翅目跳虫科,是一种体型微小的昆虫,跳虫的幼虫和成虫均会对食用菌造成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食用菌子实体受害:跳虫在食用菌子实体上取食,导致子实体表面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整个子实体可能被吃光。
- 影响产量:跳虫的为害会导致食用菌产量下降,进而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 传播病害:跳虫在为害过程中,会传播病原菌,导致食用菌病害的发生。
DB61/T 1863-2024 规范概述
《DB61/T 1863-2024 地栽食用菌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地栽食用菌跳虫防治的规范性文件,旨在指导农民科学、有效地防治跳虫,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 调查方法:规范中明确了跳虫的调查方法,包括样地选择、调查时间、调查工具等,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防治技术:规范中提出了跳虫的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 防治效果评价:规范中规定了跳虫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地栽食用菌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
- 农业防治:通过调整栽培模式、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跳虫的发生。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抑制跳虫的繁殖和为害。
- 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捕、色板诱捕等物理方法,降低跳虫的种群密度。
- 化学防治: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控制跳虫的发生。
《DB61/T 1863-2024 地栽食用菌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规范》的制定,为我国地栽食用菌跳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跳虫的为害,保障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地栽食用菌跳虫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调查、防治技术、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相信在《DB61/T 1863-2024 地栽食用菌跳虫调查与防治技术规范》的指导下,我国食用菌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