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导

团体标准 601
《DB31/T 1549-2025 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为杂交粳稻纯度鉴定提供了一套规范流程,本规范详细解读了田间种植鉴定的技术要点,包括种植方法、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旨在提高杂交粳稻纯度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适用于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领域。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杂交粳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与品质,提升杂交粳稻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田间种植鉴定技术,确保杂交粳稻的纯度,我国制定了《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技术规范》(DB31/T 1549-2025),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杂交粳稻种植者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导,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指导,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1/T 1549-2025规范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销售、使用等。

定义

  1. 杂交粳稻:指通过杂交技术培育而成的粳稻品种。
  2. 纯度:指杂交粳稻中,符合该品种特征特性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3. 田间种植鉴定:指在田间环境下,对杂交粳稻的纯度进行鉴定。

技术要求

  1. 田间种植鉴定地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杂交粳稻种植区域,避免水源、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干扰。
  2. 田间种植鉴定时间:通常在杂交粳稻抽穗期进行。
  3. 田间种植鉴定方法
    • 随机抽样:从不同地块、不同品种的杂交粳稻中随机抽取样本。
    • 田间观察:观察样本植株的形态特征,如株高、叶色、穗型、粒型等。
    • 室内鉴定:对样本植株的籽粒进行脱粒、晾晒、筛选等处理,进行籽粒外观鉴定。

结果判定

  1. 纯度≥95%:判定为合格。
  2. 纯度在90%至95%之间:判定为不合格。
  3. 纯度低于90%:判定为严重不合格。

规范应用

生产者

  1.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田间种植鉴定,确保纯度。
  2.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杂交粳稻的品质。

销售者

  1. 对购买的杂交粳稻进行田间种植鉴定,确保纯度。
  2. 在销售过程中,提供田间种植鉴定报告,方便消费者了解质量。

使用者

  1. 购买杂交粳稻时,要求销售者提供田间种植鉴定报告。
  2. 在田间种植过程中,关注杂交粳稻植株的形态特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格的个体。

《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技术规范》(DB31/T 1549-2025)的制定,为我国杂交粳稻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各相关单位应认真执行该规范,确保杂交粳稻的质量,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