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705-2010标准解析,三叶香茶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
本标准详细解读了DB45/T 705-2010,针对无公害中药材三叶香茶菜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应用领域,旨在规范生产流程,保障中药材质量。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三叶香茶菜,作为中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药材,其市场需求亦日益旺盛,为确保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规范三叶香茶菜的生产技术,我国正式颁布了《DB45/T 705-2010 无公害中药材三叶香茶菜生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中药材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45/T 705-2010 无公害中药材三叶香茶菜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三叶香茶菜生产的无公害技术规程,由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厅等权威机构共同制定,于2010年正式发布实施,该规程对三叶香茶菜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规定,涵盖了产地选择、种植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
产地选择
-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优良、光照充足的地块作为种植基地。
- 确保土壤pH值维持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超过1.5%。
- 产地需远离污染源,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区等。
处理
- 选择优质的三叶香茶菜种子,要求种子饱满、无病虫害。
- 消毒处理:将种子浸泡在50℃的温水中30分钟,捞出晾干。
- 浸种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浸泡在常温水中24小时,捞出后置于温暖湿润处催芽。
播种
- 播种时间:通常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
-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撒播,行距20-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约为2-3公斤。
田间管理
- 中耕除草:播种后15天左右开始中耕除草,每隔20-30天进行一次。
- 追肥:播种后30天和60天分别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次每亩施用量为15-20公斤。
-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干旱季节及时灌溉。
病虫害防治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 化学防治: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要求,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采收加工
- 采收时间:植株高度达到30-40厘米时进行采收。
- 采收方法:采用手工采摘,注意不要损伤植株。
- 加工方法:将采收的三叶香茶菜洗净、晾干、粉碎,制成药材。
《DB45/T 705-2010 无公害中药材三叶香茶菜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为我国三叶香茶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药材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推动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药材种植者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规范生产,确保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
在实施规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加强产地管理,确保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
- 选用优质种子,保证药材质量。
- 严格田间管理,控制病虫害发生。
- 采收加工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药材品质。
通过实施《DB45/T 705-2010 无公害中药材三叶香茶菜生产技术规程》,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三叶香茶菜的无公害生产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