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46-2025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关键实施步骤

团体标准 602
《DB36/T 1746-2025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解读与实施要点,主要针对双季籼稻氮素监测与诊断,详细阐述了监测方法、诊断标准及实施步骤,强调科学施肥,提高氮肥利用率,保障双季籼稻产量与品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持续加快,双季籼稻作为我国关键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氮素,作为双季籼稻生长过程中的核心营养元素,对稻谷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提升双季籼稻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正式颁布了《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DB36/T 1746-2025),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剖析其实施的关键要点。

DB36/T 1746-2025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关键实施步骤,DB36/T 1746-2025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关键实施步骤,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概述

《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DB36/T 1746-2025)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共同起草,于2025年正式发布并实施,该规程明确了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的基本原则、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评价标准,旨在为双季籼稻氮素管理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

《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解读

该规程的解读如下:

  1. 监测对象:规程适用于我国双季籼稻种植区域,涵盖了稻田土壤、植株、水体等多个方面。
  2. 监测指标:主要监测氮素含量,包括土壤氮素、植株氮素、水体氮素等。
  3. 监测方法:规程详细规定了土壤氮素、植株氮素、水体氮素等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处理、分析等环节。
  4. 技术要求:对监测过程中的采样、样品处理、分析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评价标准:根据监测结果,对双季籼稻氮素状况进行评价,包括氮素盈余、氮素不足、氮素适宜等。

实施要点

为了确保《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的有效实施,以下要点需予以重视:

  1. 加强宣传培训:各级部门应加大规程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氮素监测诊断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双季籼稻氮素监测体系,包括监测站点、监测设备、监测人员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优化监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监测方法,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
  4. 加强数据分析与应用: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双季籼稻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 推广应用氮素监测诊断技术:将氮素监测诊断技术应用于双季籼稻生产,指导农民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双季籼稻氮素监测诊断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为我国双季籼稻氮素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监测体系,推广应用氮素监测诊断技术,提高双季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