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6042-2025 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1
《DB13/T 6042-2025 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是一份针对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技术规程,旨在提高盐碱地农业产量,规程详细解析了间作种植的适宜品种、轮作模式、土壤改良、水分管理等关键技术,并提供实际应用指导,以促进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作为我国宝贵的后备耕地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大豆与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间作种植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显著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此,2025年正式实施的《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规程》(DB13/T 6042-2025)为这一新型种植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价值。

DB13/T 6042-2025 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DB13/T 6042-2025 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规程深度解读与应用,2,技术规程,第1张

范围

本规程旨在指导我国北方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种植规划、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内容。

术语和定义

规程对大豆、玉米、盐碱地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确保了种植者能够获得准确的技术指导。

种植规划

基于盐碱地的土壤类型、盐分含量、地形地貌等因素,规程建议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优先选择排水条件优越、土壤肥力适宜的地块。

品种选择

针对盐碱地的特殊环境,规程推荐选择抗盐、耐旱、抗病性能强的大豆和玉米品种,并确保两者生育期相协调,以最大化土地的利用效率。

播种技术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大豆播种后的20-30天为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
  • 播种方法:采用机械化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行距60-70厘米,株距20-30厘米。
  • 播种量:依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科学确定播种量,大豆每亩2-3公斤,玉米每亩1.5-2公斤。

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大豆施肥量每亩30-40公斤,玉米施肥量每亩50-60公斤。
  • 灌水:根据土壤含水量和作物需水量,适时灌溉,大豆需水量较大,而玉米需水量相对较小。
  • 中耕除草:定期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性。

病虫害防治

  • 病虫害监测:定期监测大豆和玉米的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 防治方法: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1. 提高盐碱地利用率:该规程为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显著提升了盐碱地的利用效率。
  2. 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品种选择和田间管理优化,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 保障粮食安全: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有助于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规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助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技术规程》为我国盐碱地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种植技术,提升盐碱地大豆玉米间作种植的效益,为我国农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