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132-2004标准解读,食用槟榔安全规范保障

团体标准 604
《DB43/132-2004 食用槟榔,规范与安全的双重保障》标准旨在确保槟榔的食用安全,通过规范槟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流程,从源头上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

槟榔,这一独特的植物果实,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槟榔消费的日益普及,其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规范槟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我国于2004年正式发布了《食用槟榔》地方标准DB43/132-2004,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标准的内容、实施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DB43/132-2004标准解读,食用槟榔安全规范保障,DB43/132-2004标准解读,食用槟榔安全规范保障,槟榔安全规范,第1张

DB43/132-2004《食用槟榔》标准内容

范围

本标准详细规定了食用槟榔的生产、加工、包装、标签、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至关重要,注日期的文件仅适用于本文件的相应日期版本,而不注日期的文件则适用于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纳以下术语和定义:

  1. 食用槟榔:指经过加工的槟榔果或其提取物,用于食用的产品。
  2. 槟榔果:指槟榔树的果实。
  3. 槟榔提取物:指从槟榔果中提取的,具有食用价值的物质。

技术要求

  1. 原料要求:食用槟榔的原料应选用新鲜、成熟、无病虫害、无腐烂的槟榔果。
  2. 加工要求:食用槟榔的加工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严禁添加非食用物质。
  3. 包装要求:包装材料应为食品级,包装标识应清晰、完整。
  4. 标签要求:标签上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名、厂址和联系方式等。
  5. 运输和储存要求:运输和储存过程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确保产品不受污染和变质。

实施意义

  1. 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
  2. 保障消费者权益,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3. 推动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

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企业对标准执行不力,存在违规生产、加工、销售现象。
  2. 消费者对食用槟榔的食品安全认知不足,存在滥用现象。
  3. 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盲区。

建议

  1. 加强对食用槟榔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2. 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槟榔的食品安全认知,倡导科学、合理消费。
  3. 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食用槟榔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4. 加强对槟榔产业的扶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DB43/132-2004《食用槟榔》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标准,为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标签: 槟榔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