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DB33/T 2507-2022发布,助力耕地质量提升与粮食安全

团体标准 603
《DB33/T 2507-2022 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发布,旨在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该规范针对新垦耕地,提出科学培肥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与品质,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正式发布了《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DB33/T 2507-2022),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范的核心内容、实施的重要意义以及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

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DB33/T 2507-2022发布,助力耕地质量提升与粮食安全,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DB33/T 2507-2022发布,助力耕地质量提升与粮食安全,202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3/T 2507-2022 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范旨在指导我国新垦耕地的培肥工作,涵盖了耕地选择、土壤改良、肥料施用、耕作制度、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

耕地选择

新垦耕地应选址于地形地貌适宜、土壤质地优良、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的区域,需充分考虑周边环境,避免污染源对耕地的潜在影响。

土壤改良

  1. 深翻改土:对新垦耕地进行深度为20-30厘米的深翻改土,以打破犁底层,优化土壤结构。
  2.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农家肥、绿肥、秸秆还田等有机物料。
  3. 化学改良:针对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运用石灰、石膏等化学物质进行土壤改良。

肥料施用

  1. 氮肥:依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用氮肥,避免过量使用。
  2. 磷肥:磷肥是作物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需根据土壤磷素状况合理施用。
  3. 钾肥:钾肥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应根据土壤钾素状况合理施用。

耕作制度

  1. 轮作:实施轮作制度,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2. 间作套种:合理配置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病虫害发生。
  3. 免耕或少耕: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病虫害防治

  1. 农业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
  2. 化学防治:合理选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意义

  1. 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实施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2. 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提升耕地质量,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广应用

  1. 加强宣传培训:加大《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规范的认识。
  2. 制定配套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实施规范,提升耕地质量。
  3. 加强技术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应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确保规范实施。
  4.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确保规范实施效果。

《新垦耕地培肥技术规范》的实施对于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努力提升耕地质量,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