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894.1-2022解读,水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引领新标准
《DB42/T 1894.1-2022 解读》为水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注入新活力,提供全面、科学的杂草防控策略,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稻田杂草的防治问题日益凸显,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最新颁布了《DB42/T 1894.1-2022 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水稻田》,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我国水稻田杂草的防治提供专业指导。
规程背景
水稻田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种植模式,其广泛推广的背后,是土壤湿度大、杂草生长迅速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杂草防控技术规程,对于提升水稻田的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规程主要内容
《DB42/T 1894.1-2022 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水稻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田杂草防控。
技术路线
-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
- 合理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或稻麦轮作,降低杂草发生概率。
- 精细整地:深翻土壤,清除杂草和繁殖体。
- 高效除草剂选用:根据稻田杂草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
- 科学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喷洒,确保用药效果。
-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蔓延。
除草剂选择与使用
- 除草剂种类:根据稻田杂草种类,选择以下除草剂:
- 稻草胺类:适用于稗草、鸭舌草等禾本科杂草;
- 草甘膦类:适用于阔叶杂草、莎草等;
- 阿特拉津类:适用于稗草、鸭舌草等禾本科杂草。
- 用药时间:一般在水稻移栽后5-7天,杂草生长初期进行喷洒。
- 用药量: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确保用药效果。
田间管理
-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水稻竞争养分、水分。
- 加强水稻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水稻抗逆性,降低杂草发生概率。
规程实施与效果
《DB42/T 1894.1-2022 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水稻田》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稻田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学用药、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稻田杂草,确保水稻生长环境良好。
在实际应用中,该规程已取得了显著效果,据统计,采用该规程的水稻田,杂草发生概率降低了30%以上,水稻产量提高了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DB42/T 1894.1-2022 稻田杂草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水稻田》的发布,为我国水稻田杂草防控提供了有力指导,通过实施该规程,可以有效降低杂草发生概率,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