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沙地植被恢复,DB62/T 4312-2021 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发布
《DB62/T 4312-2021 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发布,旨在创新沙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通过规范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提升沙地绿化效果,促进生态平衡。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沙地治理与植被恢复工作显得尤为关键,沙拐枣,作为我国北方沙地中关键的固沙植物,其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升沙地植被恢复效率、推动生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DB62/T 4312-2021《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促进沙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规程背景
沙拐枣(学名:Calligonum mongolicum),亦称蒙古沙拐枣,是我国北方沙地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的关键植物,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种植技术相对落后,沙拐枣的成活率一直较低,为提升沙拐枣的育苗成活率,我国特制定了DB62/T 4312-2021《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 容器选择:规程强调容器材质需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如塑料、纸浆等,容器尺寸应依据沙拐枣的生长习性和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 处理:规程规定沙拐枣需经过消毒、浸泡等处理,以提高发芽率,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间一般为24小时。
- 育苗基质:规程要求育苗基质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可选用蛭石、珍珠岩等材料,基质需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 育苗环境:规程要求沙拐枣容器育苗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温度控制在15-25℃为宜,湿度保持在60%-80%,光照以散射光为主,避免直射光。
- 育苗管理:规程对沙拐枣容器育苗过程中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施肥应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灌溉应根据基质湿度进行,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及时处理。
- 育苗时间:规程规定沙拐枣容器育苗最佳时间为春季,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规程创新实践
- 提高发芽率:通过规程中的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沙拐枣的发芽率,为容器育苗提供了优质种源。
- 优化育苗环境:规程对育苗环境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沙拐枣容器育苗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利于提高苗木质量。
- 统化育苗管理:规程对沙拐枣容器育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实现了育苗管理的统化、标准化。
- 推广应用:DB62/T 4312-2021《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在我国北方沙地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沙地治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DB62/T 4312-2021《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沙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深化沙拐枣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沙地治理和生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