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765-2009,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健康养殖保障之道

团体标准 602
《DB21/T 1765-2009 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为健康养殖提供关键指南,详细规定疫病防控措施,确保养殖环境安全,提升动物健康水平,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生产小区的数量与规模日益增长,为了确保产业的稳健发展,提升生产效率,保障消费者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疫病防治技术体系显得尤为关键,DB21/T 1765-2009《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迫切需求而编制的,本文将围绕这一规范,深入探讨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DB21/T 1765-2009 规范概述

DB21/T 1765-2009《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由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制定,旨在规范生产小区的疫病防治工作,提升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该规范涵盖了疫病监测、预防、诊断、治疗、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等多个方面,为生产小区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疫病防治技术指导。

疫病监测与预防

疫病监测

生产小区应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羊群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疫情,监测内容包括羊只健康状况、饲料及环境中的病原体等。

预防措施

根据疫病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药物预防、环境消毒等,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只免疫力。

疫病诊断与治疗

诊断

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进行诊断,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等。

治疗

根据诊断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

消毒与隔离

消毒

对羊舍、饲料、饮水等环境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

隔离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无害化处理

对病羊、排泄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体污染环境。

规范实施的重要性

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规范疫病防治工作,降低疫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益。

保障消费者餐桌安全

规范疫病防治,确保产品质量,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促进养殖户增收

提高生产水平,降低疫病风险,使养殖户获得更多收益。

DB21/T 1765-2009《生产小区疫病防治技术规范》为生产小区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该规范,提高生产水平,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生产小区的监督管理,确保规范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