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538-2022,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范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DB33/T 2538-2022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范》发布,旨在提升红螯螯虾养殖技术,助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新引擎。
红螯螯虾(Prawns),作为我国出口水产品中的佼佼者,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上备受瞩目,为了进一步规范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我国正式发布了DB33/T 2538-2022《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我国红螯螯虾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DB33/T 2538-2022《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范》的核心内容如下:
适用范围
本规范涵盖了红螯螯虾养殖的整个生产过程,包括虾苗生产、养殖场建设、饲料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以及捕捞与运输等关键环节。
虾苗生产
(1)品种选择:优先选择抗病力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的高品质品种。
(2)虾苗培育:严格执行虾苗培育技术,确保虾苗的健康与品质。
(3)合理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水体条件、虾苗规格和生长速度,科学控制放养密度。
养殖场建设
(1)场地选择: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区域。
(2)设施建设:构建合理的养殖设施,包括池塘、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
(3)池塘布局:根据养殖规模和模式,合理规划池塘布局。
饲料管理
(1)饲料选择:选用优质饲料,确保营养成分全面、比例适中。
(2)投喂技术:根据虾的生长阶段、天气变化和水质状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时间。
(3)提高饲料利用率:采取措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
水质管理
(1)水质指标:保持水体透明度、溶解氧、pH值等指标在适宜范围内。
(2)水质调控:根据水质状况,适时进行水质调控,如换水、施肥、使用水质改良剂等。
(3)病害防治: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
病害防治
(1)预防为主:加强养殖环境、饲料、水源等方面的管理,预防病害发生。
(2)综合防治: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病害。
(3)合理用药:遵循“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
捕捞与运输
(1)捕捞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捕捞技术,减少对虾的伤害。
(2)运输条件:保持适宜的运输温度、湿度,确保虾体新鲜。
(3)运输工具:选用适宜的运输工具,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DB33/T 2538-2022《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红螯螯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范,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水平,推动红螯螯虾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为红螯螯虾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红螯螯虾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