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黄杨绢野螟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
《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提供黄杨绢野螟监测与防治的专业指导,规程详细阐述了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旨在降低黄杨绢野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保障农作物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愈发凸显,黄杨绢野螟作为一种典型的园林植物害虫,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生长和美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有效遏制黄杨绢野螟的扩散,我国制定了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黄杨绢野螟的监测和防治技术规程,自2022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明确了黄杨绢野螟的监测方法、防治原则和具体措施,旨在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黄杨绢野螟监测技术
监测时间
黄杨绢野螟的监测应选择在成虫发生盛期,即每年的4月至6月,成虫活动频繁,便于监测和防治。
监测方法
- 目测法:观察黄杨绢野螟成虫在植物上的活动情况,记录成虫数量、分布范围等。
- 诱捕法:利用黄杨绢野螟成虫对特定气味或颜色的趋性,设置诱捕器,收集成虫。
- 虫情测报法:通过调查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等数据,预测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趋势。
黄杨绢野螟防治技术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黄杨绢野螟发生初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种类,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 保护天敌,减少农药使用: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农药残留。
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人工摘除虫卵、幼虫,清除杂草,减少黄杨绢野螟的栖息环境。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抑制黄杨绢野螟的发生。
- 化学防治:根据黄杨绢野螟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原则,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施。
规程应用的重要性
- 提高黄杨绢野螟防治效果:通过科学监测和防治,降低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密度,减少对园林植物的危害。
- 保障园林植物健长:有效控制黄杨绢野螟,为园林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 促进生态平衡: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 提高园林植物观赏价值:降低黄杨绢野螟对园林植物的危害,提升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
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规程内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为我国园林植物的健长和生态平衡贡献力量,以下是关于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的详细解读:
规程背景
黄杨绢野螟作为一种常见园林植物害虫,其幼虫主要危害黄杨、女贞、冬青等植物,严重影响园林景观,为有效控制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和蔓延,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规程主要内容
监测指标
- 成虫数量:通过目测法、诱捕法等方法,调查成虫数量。
- 幼虫数量:通过调查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等数据,了解幼虫数量。
- 虫害发生程度:根据虫害发生密度、危害程度等指标,评估虫害发生程度。
监测方法
- 目测法:观察黄杨绢野螟成虫在植物上的活动情况,记录成虫数量、分布范围等。
- 诱捕法:利用黄杨绢野螟成虫对特定气味或颜色的趋性,设置诱捕器,收集成虫。
- 虫情测报法:通过调查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等数据,预测黄杨绢野螟的发生趋势。
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人工摘除虫卵、幼虫,清除杂草,减少黄杨绢野螟的栖息环境。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抑制黄杨绢野螟的发生。
- 化学防治:根据黄杨绢野螟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原则,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施。
防治效果评价
- 虫害发生密度:通过调查虫口密度,评估防治效果。
- 虫害发生程度:根据虫害发生密度、危害程度等指标,评估防治效果。
- 农药残留:检测农药残留,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规程实施建议
-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规程的顺利实施。
- 科学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准确掌握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动态。
- 合理防治:根据防治原则,采取防治措施,降低黄杨绢野螟的发生和危害。
- 加强监督管理: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效果。
DB34/T 4107-2022《黄杨绢野螟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规程内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为我国园林植物的健长和生态平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