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659-2022规范解读,市场风险分类分级助力市场体系建设新里程

团体标准 602
《DB36/T 1659-2022》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规范,为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新指引,该规范通过科学分类和分级,有效识别与控制市场主体风险,助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开启市场建设新篇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主体建设逐渐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为更好地规范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我国正式颁布了《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规范》(DB36/T 1659-2022),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旨在为我国市场主体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6/T 1659-2022规范解读,市场风险分类分级助力市场体系建设新里程,DB36/T 1659-2022规范解读,市场风险分类分级助力市场体系建设新里程,2022,2,高质量发展,第1张

规范背景及意义

《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规范》的颁布,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市场主体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该规范的发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升效能:通过规范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工作,有助于相关部门更加精准地识别和防控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2. 促进市场主体经营:规范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
  3. 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体系,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规范》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本规范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
  3. 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本规范中涉及的关键术语和定义,如风险、等级、分类分级等。
  4. 分类分级原则:规定了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全面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
  5. 分类分级方法:详细介绍了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指标体系构建、评分模型建立、等级评定等。

规范实施与保障

为确保《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规范》的有效实施,需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本规范,提高市场主体对风险分类分级工作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
  2. 完善配套制度:结合本规范,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规范落到实处。
  3.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 推进信息共享: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的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

《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规范》(DB36/T 1659-2022)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市场主体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范,不断加强市场主体风险分类分级工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