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350-2022,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升级

团体标准 602
《DB32/T 4350-2022 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发布,推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升级,为环保事业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作为一项关键的环保手段,在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正式发布《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DB32/T 4350-2022),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新纪元。

DB32/T 4350-2022,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升级,DB32/T 4350-2022,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升级,2022,2,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背景

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技术,对工业窑炉、锅炉、机动车等大气污染源的工况用电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和分析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实时掌握污染源的排放状况,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DB32/T 4350-2022《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的研究、设计、安装、运行等环节,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等环节,以及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

技术要求

  1. 监测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等功能。
  2. 监测系统应采用高精度传感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监测系统应具备数据存储、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
  4. 监测系统应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监测方法

  1. 监测点设置:根据污染源工况特点,合理设置监测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 监测指标:根据污染源工况特点,确定监测指标,如用电量、设备运行时间、设备负荷等。
  3. 数据采集: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实时采集监测数据。
  4. 数据传输:采用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运行

  1. 定期监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核查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对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规范意义

DB32/T 4350-2022《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规范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的研究、设计、安装、运行等环节,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迈向新高度。
  3. 促进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4.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DB32/T 4350-2022《大气污染源工况用电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布,对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积极贯彻落实该规范,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022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