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658-2020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
《DB37/T 1658-2020》规程详细阐述了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包括选址、种植、环境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升灰树花品质与安全性,为灰树花产业提供规范化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进步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灰树花,作为一种富含营养、药用价值显著的食用菌,其安全、优质的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显得尤为关键,应运而生的DB37/T 1658-2020《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为灰树花的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灰树花产业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参考。
DB37/T 1658-2020《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编制,并于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该规程对灰树花生产的产地环境、菌种选择、菌棒制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灰树花的安全性及品质,确保消费者的健康。
规程的主要内容
产地环境
灰树花的产地环境需满足以下条件:
- 地理位置应选择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区域。
- 空气质量需符合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水质需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菌种选择
- 菌种来源应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优良菌种。
- 菌种质量需经过严格检验,确保无病原菌和杂质。
菌棒制作
- 原料选择:选用优质棉籽壳、木屑等,并进行严格筛选和消毒。
- 配料比例:根据菌种特性和生产要求,合理调整配料比例。
- 拌料和装袋:拌料均匀,装袋饱满,防止漏料。
栽培管理
- 接种:接种前,对菌袋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接种环境的清洁。
- 发菌:控制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促进菌丝生长。
- 出菇管理:适时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提高灰树花的品质。
病虫害防治
- 预防为主:加强菌场卫生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资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 化学防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采收加工
- 采收时间:根据灰树花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采收。
- 加工方法: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确保灰树花的品质和营养成分。
产品质量要求
- 感官指标:灰树花应具有正常的色泽、形态、气味,无病虫害、霉变等。
- 理化指标:灰树花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等理化指标应符合GB 2715《食品安全标准 食用菌》的要求。
规程的意义
DB37/T 1658-2020《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灰树花产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升灰树花的安全性和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 规范灰树花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促进灰树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为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参考依据,保障灰树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DB37/T 1658-2020《灰树花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为灰树花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各方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程,共同推动灰树花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