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536-2008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52/T 536-2008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详细解析了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旨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本书涵盖技术原理、操作步骤、管理要点,并附实际应用案例,为水稻种植者提供实用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杂交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DB52/T 536-2008)作为我国农业行业标准之一,其出台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手段,显著提升杂交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本文将深入解析DB52/T 536-2008规范,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价值。

DB52/T 536-2008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应用,DB52/T 536-2008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应用,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52/T 536-2008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概述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DB52/T 536-2008)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针对杂交水稻的种植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和操作流程,旨在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DB52/T 536-2008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解析

种植环境

规范明确指出,杂交水稻种植区域需满足以下条件:

  • 土壤:以壤土、沙壤土为佳,pH值应控制在5.5~7.0之间。
  • 水源:灌溉用水需保持清洁,符合国家水质标准。
  • 气候:具备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

品种选择

推荐选择高产、优质、抗病且适应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确保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

播种技术

  • 播种时间:通常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
  • 播种量:每亩播种量一般为10~15公斤。
  • 播种方式:采用机插或人工播种,确保播种均匀。

田间管理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合理施用底肥和追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磷、钾肥为主。
  • 灌溉: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适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 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
  •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

收获

  • 成熟度:杂交水稻成熟度达到95%以上时,即可开始收获。
  • 收获方式: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确保收获质量。

DB52/T 536-2008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提高产量:规范化栽培技术有助于优化水稻生长环境,显著提升杂交水稻的产量。
  2. 提高品质: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杂交水稻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3. 降低成本:通过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手段,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4. 保障粮食安全:提升杂交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规范》(DB52/T 536-2008)为我国杂交水稻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应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该规范,共同为提升杂交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