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844.2-2022标准解读,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 602
《DB15/T 2844.2-2022》解读详细阐述了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及检测技术规程,该规程旨在加强跨境病媒生物监测,确保边境安全,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内容涵盖监测方法、检测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我国边境口岸病媒生物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边境口岸的病媒生物跨境传播问题愈发凸显,鼠类作为常见的病媒生物之一,其所携带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类病媒生物的跨境传播,我国制定了《DB15/T 2844.2-2022 边境口岸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及检测技术规程 第2部分:鼠》,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5/T 2844.2-2022标准解读,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DB15/T 2844.2-2022标准解读,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2,2022,技术规程,第1张

《DB15/T 2844.2-2022》是我国首部关于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及检测的技术规程,该规程旨在规范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的监测、检测和防控工作,降低鼠类病媒生物跨境传播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监测技术

  1. 监测范围:规程明确了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监测的范围,涵盖鼠类种类、密度、分布及活动规律等方面。
  2. 监测方法:规程规定了以下几种监测方法:
    • 夹夜法:在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置鼠夹,夜间布夹,次日清晨统计鼠夹内的鼠类数量。
    • 鼠笼法:在鼠类活动区域设置鼠笼,夜间放置鼠食,次日清晨统计鼠笼内的鼠类数量。
    • 红外线监测法:利用红外线监测仪,实时监测鼠类活动情况。
    • 检测法:收集鼠类,进行病原体检测。

检测技术

  1. 检测范围:规程明确了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检测的范围,包括鼠类携带的病原体、虫等。
  2. 检测方法:规程规定了以下几种检测方法:
    • 病原体检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测序等,对鼠类携带的病原体进行检测。
    • 虫检测:采用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对鼠类携带的虫进行检测。

防控措施

  1. 环境治理:加强边境口岸环境卫生管理,清除鼠类栖息地,降低鼠类密度。
  2. 鼠类灭治: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对鼠类进行灭治。
  3. 鼠类隔离:对入境的鼠类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媒生物的跨境传播。
  4. 健康教育:加强边境口岸和入境旅客的健康教育,提高病媒生物防控意识。

《DB15/T 2844.2-2022 边境口岸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及检测技术规程 第2部分:鼠》为我国边境口岸鼠类病媒生物的监测、检测和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各级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程,加强边境口岸病媒生物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国应继续深化病媒生物跨境联合监测及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监测和检测水平,为全球病媒生物防控工作作出贡献,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病媒生物跨境传播带来的挑战,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标签: 2202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