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DB35/T 1711-2017,食品追溯码技术规范在构建食品安全防线中的关键作用
《DB35/T 1711-2017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技术规范》解析了构建食品安全新防线的关键技术,规范了食品追溯码的编码方法,旨在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安全可靠,我国制定了《DB35/T 1711-2017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从《规范》的制定背景、内容概要以及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背景解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诸如毒生姜、瘦肉精等问题食品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启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追溯体系存在不完善、不互通等问题。 详解**
《DB35/T 1711-2017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技术规范》涵盖了以下关键内容:
- 追溯码编码规则:明确了追溯码的编码格式、编码方法、编码长度等,确保追溯码的唯一性和可识别性。
- 追溯码结构:规定了追溯码的结构组成,包括生产企业、产品、生产日期、批次号等信息,为追溯提供全面保障。
- 追溯码应用场景: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如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等,规定了追溯码的具体应用场景。
- 追溯系统技术要求:对追溯系统的硬件、软件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确保追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追溯管理:规定了追溯信息的采集、存储、查询、共享等管理要求,确保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施意义
《规范》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高食品安全效率:通过追溯码,监管部门可以快速定位问题产品,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 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通过追溯码查询产品信息,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状况等,提高消费信心。
- 促进企业自律: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会主动建立追溯体系,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 促进产业升级:追溯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DB35/T 1711-2017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码编码技术规范》的制定,为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共同努力,确保追溯体系的有效运行,为构建食品安全新防线贡献力量,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为食品安全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