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指南

团体标准 603
《DB45/T 351-2006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关键指导,规范绿色水稻生产,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绿色食品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的首选,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保障绿色食品水稻的产量与品质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DB45/T 351-2006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分析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指南,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指南,2,技术规程,第1张

《DB45/T 351-2006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DB45/T 351-2006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技术规范,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它明确了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各项技术要求,涵盖了从产地环境、品种选育到播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和包装等全过程,旨在提升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绿色食品的水稻品质。

《DB45/T 351-2006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具体内容

产地环境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规程规定,产地环境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产地应选择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域,对产地环境进行严格监测和管理,确保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安全。

选育

选育环节是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关键,规程要求选用抗病、抗逆、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品种,并进行严格的筛选、消毒和包衣处理,确保品种质量。

播种

播种前,需对稻田进行深翻、晒田、整地等预处理,播种时,需严格按照规程要求的播种量、播种深度和时间进行,确保水稻生长的一致性。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是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规程要求合理施肥、灌溉、除草、防病治虫等,遵循“有机为主,无机为辅”的施肥原则,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的重要保障,规程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蔓延。

收获、加工和包装

收获时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确保水稻的成熟度,加工过程中,采用绿色食品加工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包装要符合绿色食品包装标准,确保产品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

《DB45/T 351-2006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意义

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

实施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可以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等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

保障绿色食品的水稻质量

通过规范水稻生产过程,确保绿色食品水稻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DB45/T 351-2006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对于保障绿色食品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水稻生产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该规程,为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