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403-2023 饮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监测规范解析及实践研究

团体标准 607
《DB41/T 2403-2023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旨在明确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的技术要求和方法,确保饮用水安全,本文从规范内容、监测方法、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饮用水安全问题愈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水源地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饮水安全,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我国在2023年正式颁布了《DB41/T 2403-2023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发光细菌法)监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规范》内容,并探讨其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DB41/T 2403-2023 饮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监测规范解析及实践研究,DB41/T 2403-2023 饮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监测规范解析及实践研究,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规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的技术规范,它旨在规范监测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以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等。

监测方法

《规范》规定采用发光细菌法进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该方法利用发光细菌对生物毒性的高度敏感性,通过检测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来判断水质生物毒性。

监测指标

《规范》明确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的关键指标,包括:

  1. 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反映水质生物毒性程度。
  2. 生物毒性浓度:定量描述水质生物毒性。

监测系统组成

《规范》对监测系统的构成进行了详细规定,涵盖以下部分:

  1. 采样系统:用于采集水源地水质样品。
  2. 预处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水质样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稀释等。
  3. 检测系统:包括发光细菌培养、发光强度检测等设备。
  4.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采集监测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
  5. 监控中心: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

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

《规范》对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

  1.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定期对发光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保证其活性。
  3.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规范》应用探讨

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

《规范》的发布有助于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饮用水安全

通过实施《规范》,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问题,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规范》的发布将推动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助力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DB41/T 2403-2023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发光细菌法)监测技术规范》的颁布,对于提升我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规范》要求,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