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穗槐高效种植新标准,DB62/T 4687-2023 育苗技术规程解读

团体标准 602
《DB62/T 4687-2023 紫穗槐育苗技术规程》旨在提升紫穗槐种植效益,详细规定了紫穗槐的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环节,为紫穗槐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紫穗槐(学名:Amorpha fruticosa L.)作为我国水土保持、绿化和药材资源的重要树种,以其强大的抗逆性、迅速的生长速度和广泛的适应性而著称,紫穗槐的种植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为了规范紫穗槐的育苗技术,提升种植效益,我国特地制定了《紫穗槐育苗技术规程》(DB62/T 4687-2023),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广大紫穗槐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紫穗槐高效种植新标准,DB62/T 4687-2023 育苗技术规程解读,紫穗槐高效种植新标准,DB62/T 4687-2023 育苗技术规程解读,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DB62/T 4687-2023《紫穗槐育苗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育苗基地的选择与建设

  1.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畅通、土壤肥沃、病虫害较少的田地作为育苗基地。
  2. 育苗基地需配备完善的灌溉、排水和施肥等基础设施。

处理

  1. 选择成熟、饱满、无病虫害的紫穗槐种子。
  2. 将种子浸泡于50℃的温水中,浸泡时间为24小时。
  3. 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播种

  1. 播种季节宜在春季或秋季,播种前需进行土壤消毒。
  2. 播种深度为2-3厘米,行距20-30厘米,株距10-15厘米。
  3. 播种后覆盖细土,保持土壤湿润。

管理措施

  1. 及时除草、松土,保持土壤疏松。
  2. 适时浇水,确保土壤湿润。
  3. 根据生长情况,以氮、磷、钾肥为主进行施肥。
  4. 防治病虫害,如蚜虫、红蜘蛛等。

采收与移栽

  1. 当紫穗槐幼苗生长至20-30厘米时,可进行移栽。
  2. 移栽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
  3. 移栽时,注意保护根系,尽量减少损伤。
  4. 移栽后,及时浇水、施肥,加强管理。

DB62/T 4687-2023《紫穗槐育苗技术规程》的实施意义

该规程的制定和实施,为紫穗槐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育苗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紫穗槐的种植效益,在实际生产中,种植者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育苗技术,为我国紫穗槐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遵循DB62/T 4687-2023《紫穗槐育苗技术规程》,紫穗槐种植者可以:

  1. 提高紫穗槐的出苗率和成活率,降低生产成本。
  2. 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紫穗槐苗木,满足市场需求。
  3. 优化紫穗槐的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4. 推动紫穗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严格执行DB62/T 4687-2023《紫穗槐育苗技术规程》,为我国紫穗槐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