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质量规范DB41/T 456-2006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

团体标准 602
《DB41/T 456-2006 丹参质量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是对丹参质量标准的具体解读和应用指导,该规范详细介绍了丹参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旨在提高丹参产品的质量,保障用药安全。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盛,丹参,这一传统中药材,其品质与安全性愈发受到广泛关注,为规范丹参的种植、流通及使用,确保丹参产品质量,我国制定了《丹参质量技术规范》(DB41/T 456-2006),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范,并探讨其在丹参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丹参质量规范DB41/T 456-2006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丹参质量规范DB41/T 456-2006深度解读及实践应用,2,创新,技术规范,第1张

《丹参质量技术规范》概述

《丹参质量技术规范》(DB41/T 456-2006)是我国首部针对丹参质量的技术规范,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正式发布,该规范覆盖了丹参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销售及使用等全流程,旨在保障丹参产品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丹参质量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定义与术语

规范明确了丹参的定义、品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关键术语,为丹参的生产、检验和流通提供了统一的术语标准。

品种与产地

规范严格规定了丹参的品种和产地,要求生产者选择优质品种,并在适宜的产地进行种植,以保证丹参的品质。

种植管理

规范对丹参的种植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涵盖土壤选择、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确保丹参的生长环境良好。

加工与生产

规范对丹参的加工与生产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包括清洗、切割、干燥、粉碎等工序,确保丹参产品的质量。

检验与检测

规范明确了丹参的检验项目和方法,包括外观、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丹参酮ⅡA含量等关键指标,确保丹参产品的安全性。

包装、标签与运输

规范对丹参的包装、标签和运输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障丹参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与卫生。

《丹参质量技术规范》的应用

规范生产,提高丹参产品质量

实施该规范有助于规范丹参生产环节,提升丹参产品的整体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保障用药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通过实施该规范,可以有效保障丹参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用药风险,维护消费者权益。

促进丹参产业发展,提升我国中药材竞争力

该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丹参产业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丹参质量技术规范》的发布与实施,为我国丹参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相关企业和部门应认真执行该规范,共同推动丹参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不断深化丹参质量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我国丹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