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456-2023标准深度解析,丹参生产技术规程革新纪元
《DB41/T 456-2023标准解读》揭示了丹参生产技术规程的最新进展,标志着丹参产业规范化、标准化新篇章的开启,该标准全面提升了丹参种植、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为保障丹参产品质量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丹参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规范丹参的生产技术,提升丹参药材的品质与产量,我国最新颁布了DB41/T 456-2023《丹参生产技术规程》标准,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标准,旨在为丹参种植者、加工者及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标准背景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属唇形科植物,具有活血化瘀、凉血安神等显著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丹参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由于丹参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导致丹参药材品质不一,影响了丹参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丹参生产技术规程显得尤为迫切。
标准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DB41/T 456-2023《丹参生产技术规程》适用于丹参的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全过程,旨在提升丹参药材的品质与产量。
种植技术
- 选地与整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在6.0-7.5之间的地块进行种植,整地前进行深翻,施足底肥。
- 处理:选用优质丹参,进行消毒、催芽处理。
- 播种: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深度为2-3厘米,行距为30-40厘米。
- 田间管理:加强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适时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
采收与加工
- 采收:丹参生长周期一般为2-3年,采收时间为秋季,采收时,选用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植株。
- 加工:将采收的丹参洗净、晾干,切成薄片或段,进行干燥处理。
储存与运输
- 储存:将干燥后的丹参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发霉。
-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保持丹参干燥,避免光直射和高温。
标准实施与监督
- 实施主体:各级农业、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本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监督检查:对丹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 质量追溯:建立丹参生产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丹参药材的质量安全。
DB41/T 456-2023《丹参生产技术规程》的发布,为丹参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通过实施该标准,有望提升丹参药材的品质与产量,推动丹参产业的健康发展,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丹参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