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解析
《鲜食春大豆-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DB36/T 1766-2023解读与应用,该规程详细介绍了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栽培技术,旨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程涵盖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栽培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及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联合编制了《鲜食春大豆-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DB36/T 1766-2023),该规程的发布为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种植提供了科学且规范的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鲜食春大豆-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共同编制,其核心目标是规范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栽培技术,以提升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选地与整地
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适合在排水顺畅、土壤肥沃、pH值在5.5-7.0的田块种植,在选地时,应避免重茬、连作,以降低病虫害的风险,整地前需深翻土地,施足底肥,确保土壤细碎且平整。
处理
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品种,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以预防病虫害。
播种与移栽
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可采用播种或移栽两种方式,播种田块,适宜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移栽田块,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或移栽时,应合理密植,一般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
肥水管理
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对肥水需求较高,应注重氮、磷、钾的平衡施用,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氮肥占总施肥量的30%,磷肥占总施肥量的20%,钾肥占总施肥量的50%,追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播种后20天和40天,以氮肥为主,辅以磷、钾肥,水分管理上,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移栽后及时灌水,生长期间保持田间湿润。
病虫害防治
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易受病虫害侵袭,应采取防治措施,播种前消毒,生长期间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收获与加工
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并进行晾晒、脱粒、筛选等加工处理,确保产品质量。
规程应用
《鲜食春大豆-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应用效果如下:
- 提高产量:通过科学选地、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产量可提升10%-20%。
- 提高品质:规程中提到的处理、施肥、灌溉等环节,有助于提升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品质。
- 降低成本:规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 促进可持续发展:规程强调的环保、节能、低碳理念,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鲜食春大豆-籼粳杂交晚稻栽培技术规程》为鲜食春大豆与籼粳杂交晚稻的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循规程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措施,为我国农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