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67-2023标准解析,双季优质稻栽培技术新规程

团体标准 601
《DB36/T 1767-2023 双季优质稻栽培技术规程》详细介绍了双季优质稻的栽培技术,规程涵盖了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旨在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通过科学种植,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稻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提升双季稻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1767-2023《双季优质稻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广大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指导。

DB36/T 1767-2023规程概述

DB36/T 1767-2023规程是我国双季优质稻栽培技术领域的最新标准,自2023年起正式实施,规程详细阐述了双季优质稻的栽培技术要求,涵盖了品种选择、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多个环节。

品种选择

  1. 因地制宜:品种选择需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 优质品种:优先选择抗病、抗倒伏、产量高、品质优良的双季优质稻品种。
  3. 适种性: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挑选适宜的早稻和晚稻品种。

播种

  1. 播种时间:早稻播种多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晚稻则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
  2. 播种量:依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科学确定播种量。
  3. 播种方式:可选择湿润播种、旱播或抛秧等多种方式。

移栽

  1. 移栽时间:早稻一般在播种后30-35天移栽,晚稻则在播种后20-25天移栽。
  2. 移栽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移栽密度。
  3. 移栽方法:人工移栽或机械移栽均可。

田间管理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稻苗生长状况和产量目标,科学施肥,一般包括底肥、追肥和穗肥。
  2. 水管理:保持田间湿润,适时灌溉和排水。
  3. 除草:采用化学除草或人工除草,确保田间清洁。
  4. 动态调整:根据稻苗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栽培措施。

病虫害防治

  1. 预防为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措施。
  2. 综合防治: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3. 安全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收获

  1. 收获时间: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
  2. 收获方法: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均可。
  3. 质量把控:严格把控稻谷质量,确保优质稻谷的产量与品质。

DB36/T 1767-2023双季优质稻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双季稻栽培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广大农民应认真学习、贯彻该规程,努力提高双季稻的产量与品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