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1163-2007标准鸡肝金刚烷胺残留量高效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
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依据DB32/T 1163-2007标准,对鸡肝中金刚烷胺残留量进行高效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为鸡肉产品中金刚烷胺残留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兽药残留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金刚烷胺,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在兽医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刚烷胺在动物体内的残留,特别是其在鸡肝中的残留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本文旨在探讨在DB32/T 1163-2007标准指导下,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鸡肝中金刚烷胺残留量的方法,旨在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金刚烷胺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流感等病毒感染,鉴于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日益受到重视,DB32/T 1163-2007标准是我国针对动物源性食品中金刚烷胺残留量测定的规范性文件,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分析技术,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实验方法
样品前处理
采集鸡肝样品,加入适量溶剂,进行均质化处理,随后,通过提取方法获取金刚烷胺,提取液经过液-液分配,利用正己烷去除脂溶性杂质,取上层水相,经0.22μm滤膜过滤,待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条件
- 色谱柱:C18柱(4.6×250mm,5μm)
- 流动相: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
- 流速:0.2mL/min
- 柱温:30℃
- 检测波长:275nm
质谱条件
- 电离方式:电喷雾电离(ESI)
- 扫描方式:多反应监测(MRM)
- 碰撞能量:20eV
- 离子源温度:550℃
结果与分析
标准曲线
以金刚烷胺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在0.1~50ng/mL范围内,金刚烷胺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²=0.999。
检测限和定量限
在本实验条件下,金刚烷胺的检测限为0.01ng/g,定量限为0.03ng/g。
回收率和精密度
在鸡肝样品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金刚烷胺,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显示,在0.1~50ng/g范围内,金刚烷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3.2%~105.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5.2%。
本文采用DB32/T 1163-2007标准,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鸡肝中金刚烷胺残留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适用于鸡肝中金刚烷胺残留量的检测,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可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愈发受到重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分析技术,在兽药残留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进一步优化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