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589-2023规程解读,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新篇章
《DB34/T 589-2023》深入解析了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规程从品种选择、播种育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提高单季稻产量和品质的方法,旨在指导农户实现稻米生产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稻米产业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石,其优质高产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DB34/T 589-2023《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农业技术标准,致力于规范沿淮地区单季稻的生产流程,提升稻米产量与品质,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度解读,为我国稻米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DB34/T 589-2023《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编制,自2023年起正式施行,该规程针对沿淮地区单季稻的生产,旨在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稻米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选育优质高产品种
规程明确提出,沿淮地区单季稻生产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这些品种需具备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特点,同时拥有优良的口感和加工性能。
良种繁育
规程强调,良种繁育是提升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基础,生产者需严格遵守良种繁育技术规范,确保种子质量。
土壤管理
规程要求,生产者应实施合理的轮作制度,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具体措施包括:
(1)深翻土地,破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 (2)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用,防止土壤污染。
水稻栽培技术
规程对水稻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
(1)播种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2)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播种量; (3)栽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栽植密度; (4)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水稻生长良好。
收获与加工
规程要求,生产者应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收获水稻,确保稻谷品质,加强稻谷加工,提升稻米品质。
DB34/T 589-2023《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沿淮地区单季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实施该规程,有助于提升稻米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生产者应认真学习并贯彻规程,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为我国稻米产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