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25-2021甘薯抗食叶害虫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
DB36/T 1525-2021规程解读了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的抗性鉴定技术,旨在为甘薯种植者提供科学依据,以有效防治害虫,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规程详细介绍了鉴定方法、步骤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推广抗性品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随着我国甘薯产业的迅猛发展,甘薯种植面积逐年攀升,甘薯病虫害问题亦愈发严峻,尤其是食叶性害虫对甘薯产量与品质的负面影响显著,为有效遏制甘薯食叶性害虫的蔓延,提升甘薯的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颁布了《DB36/T 1525-2021 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甘薯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DB36/T 1525-2021 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针对甘薯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技术规范,旨在为甘薯种植者、科研工作者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一套科学、规范的抗性鉴定方法。
该规程详细阐述了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术语与定义、鉴定方法、鉴定指标以及鉴定结果评价等内容,适用于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工作。
规程解读
术语和定义
规程对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的相关术语与定义进行了明确,如抗性、感病性、抗性鉴定、感病鉴定等,为后续鉴定工作奠定了基础。
鉴定方法
规程规定了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选取抗性鉴定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如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等。
- 设置试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点,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 虫源准备:根据鉴定对象,选择相应的食叶性害虫作为虫源。
- 试验设计:根据甘薯品种和食叶性害虫的种类,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
- 接种与观察:将食叶性害虫接种于甘薯叶片上,观察害虫的繁殖、为害情况。
- 数据记录与处理:记录害虫的繁殖数量、为害程度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鉴定指标
规程规定了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 繁殖率:指害虫在甘薯叶片上的繁殖数量。
- 为害程度:指害虫对甘薯叶片的为害程度,如叶片损伤面积、叶片枯死面积等。
- 抗性指数:根据繁殖率和为害程度计算得出,用于评价甘薯品种的抗性水平。
鉴定结果评价
规程规定了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的结果评价标准,将抗性水平分为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四个等级。
规程应用
《DB36/T 1525-2021 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在甘薯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甘薯品种选育: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甘薯品种,为甘薯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 抗性育种:利用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抗性育种,提高甘薯品种的抗病性。
- 防治策略制定:根据抗性鉴定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降低食叶性害虫对甘薯生产的危害。
- 抗性监测:通过抗性鉴定,监测甘薯品种的抗性水平,为甘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DB36/T 1525-2021 甘薯对主要食叶性害虫抗性鉴定技术规程》为我国甘薯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抗性鉴定方法,对于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了解规程内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运用抗性鉴定技术,为甘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