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271-2023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解析

团体标准 603
《DB15/T 3271-2023 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北沙参的种植、养护、采收等关键环节,规范了生产流程,旨在提高北沙参的品质与产量,保障药材安全,规程涵盖了选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为北沙参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盛,北沙参作为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满足这一需求,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271-2023),为北沙参的种植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旨在为北沙参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5/T 3271-2023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解析,DB15/T 3271-2023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解析,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271-2023)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制定,旨在规范北沙参的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确保北沙参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该规程适用于北沙参从生产、加工、检验到销售的各个环节。

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北沙参的种植应选择排水顺畅、土壤肥沃、pH值在6.0-7.5之间的地块,在整地前,需进行深翻和松土,以确保土壤的疏松和透气性。

处理

播种前,北沙参需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

播种

北沙参的播种时间通常在春季的3-4月份,播种前,需将土地整平,开沟,沟深5-10厘米,行距30-40厘米,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厚度为2-3厘米,播种后,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1. 除草:播种后约20天,当杂草高度达到3-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除草,之后,每隔15-20天进行一次除草,确保田间无杂草。
  2. 施肥:播种后约40天,追施一次氮肥,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施磷、钾肥。
  3. 灌溉:北沙参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
  4. 病虫害防治:北沙参易受病虫害侵害,如病害、根腐病等,应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采收与加工

北沙参的成熟期一般在8-9月份,当其颜色由绿色转变为黄褐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后,需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10%,然后进行筛选、分级、包装。

检验与销售

北沙参在销售前,需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内容包括纯度、发芽率、水分含量等,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进行销售。

遵循《北沙参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271-2023),北沙参种植者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广大种植者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一规程,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