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GB/T 37719.4-2024解读,储粮害虫识别与防治策略研究
《GB/T 37719.4-2024》新标准解读,聚焦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研究蛀食性害虫识别与防治策略,以提升粮食安全与储藏效率。
随着我国粮食储备规模的持续扩大,粮食安全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储粮害虫的防治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GB/T 37719.4-2024《粮油储藏 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 部分:蛀食性害虫》的正式发布,为储粮害虫的检验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规范化的标准依据,本文将围绕这一标准,对蛀食性害虫(包括象甲科、豆象科、长蠹科、长角象科、麦蛾科)的识别与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GB/T 37719.4-2024标准概述
GB/T 37719.4-2024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的标准,该标准明确了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的编制原则、内容、格式及编制方法,旨在提升储粮害虫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粮食储备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蛀食性害虫的识别
蛀食性害虫是以粮食为食,专门蛀食粮食的害虫,根据GB/T 37719.4-2024标准,蛀食性害虫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科:
- 象甲科:以玉米象、绿豆象、豌豆象等为代表,其特征为触角呈长管状,体表有明显的刻点。
- 豆象科:以绿豆象、大豆象等为代表,触角呈锤状,体表光滑。
- 长蠹科:以麦长蠹、谷长蠹等为代表,触角呈棒状,体表有明显的刻点。
- 长角象科:以象、豆角象等为代表,触角呈长管状,体表有明显的刻点。
- 麦蛾科:以麦蛾、豆蛾等为代表,触角呈丝状,体表有明显的鳞片。
在识别蛀食性害虫时,应综合考虑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以确保准确判断。
蛀食性害虫的防治策略
- 选用优质种子:选择抗虫性强的种子,降低害虫发生概率。
- 粮食储存前处理:对粮食进行筛选、风选、磁选等处理,去除害虫及虫卵。
- 粮食储存期间管理:保持仓库干燥、通风,定期检查粮食储存情况,发现害虫及时处理。
-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等特性,采用黑光灯、诱虫板等物理方法诱虫。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GB/T 37719.4-2024《粮油储藏 储粮害虫检验辅助图谱 部分:蛀食性害虫》的发布,为储粮害虫的检验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标准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害虫的识别和防治策略,加强储粮害虫的防治工作,确保粮食储备安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储粮害虫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加强合作,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和设备,提升我国储粮害虫防治水平,GB/T 37719.4-2024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储粮害虫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标准,不断提高储粮害虫的防治效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