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128.6-2021杀虫剂在黄栀子灰蝶防治中的应用实践解析
《DB36/T 1128.6-2021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6部分》针对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该准则为农药田间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旨在提升黄栀子灰蝶防治效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药的运用范围日益扩大,农药在确保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抵御病虫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农药的不当使用和滥用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提升农药在田间的药效,减少农药残留,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6部分: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DB36/T 1128.6-2021)为依据,对杀虫剂在防治黄栀子灰蝶方面的实践与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背景介绍
黄栀子灰蝶,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该虫以幼虫形态侵害黄栀子等植物,严重威胁其生长与产量,为有效控制黄栀子灰蝶,农药的使用变得不可或缺,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提升防治效果,降低农药残留,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DB36/T 1128.6-2021标准概述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6部分: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DB36/T 1128.6-2021)是我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一项重要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的试验方法、评价指标、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内容,为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提供了科学依据。
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的实践与应用
试验材料
- 试验药剂:选取市场上常见的杀虫剂,如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
- 试验植物:黄栀子。
- 试验地点:选择黄栀子灰蝶发生严重的田块作为试验地点。
试验方法
-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
- 施药方法:根据农药使用说明,采用喷雾法进行施药。
- 施药时间:在黄栀子灰蝶幼虫发生盛期进行施药。
- 调查方法:施药后7天、14天、21天分别调查黄栀子灰蝶幼虫的死亡率。
结果与分析
- 不同杀虫剂对黄栀子灰蝶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杀虫剂对黄栀子灰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不同施药时间对黄栀子灰蝶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黄栀子灰蝶幼虫发生盛期进行施药,防治效果最佳。
- 农药残留分析:根据DB36/T 1128.6-2021标准,对试验田块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在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第6部分: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为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吡虫啉等杀虫剂对黄栀子灰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在黄栀子灰蝶幼虫发生盛期进行施药,可提高防治效果。
- 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残留,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提高杀虫剂防治黄栀子灰蝶的田间药效,有助于降低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