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发布,推动农业现代化迈新步

团体标准 603
《DB42/T 1881-2022 虾稻共作模式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规范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机械化作业,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持续加速,虾稻共作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正日益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实现了水稻与虾类的和谐共生,显著增强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规范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水稻机械化作业,我国精心制定了《虾稻共作模式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DB42/T 1881-2022),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背景、内容及其深远意义,以期为广大农业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虾稻共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发布,推动农业现代化迈新步,虾稻共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发布,推动农业现代化迈新步,2022,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第1张

规程背景

虾稻共作模式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这一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机械化作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诸如作业不规范、效率不高、成本上升、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出台了《虾稻共作模式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

  1. 适用范围:本规程涵盖了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的机械化种植、育秧、插秧、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等全流程。
  2. 作业准备:规程对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包括土地整理、选择适宜的肥料、机械设备的准备等。
  3. 机械化种植:规程对机械化种植的深度、行距、株距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水稻生长的均匀性与整齐性。
  4. 育秧、插秧:规程详细阐述了育秧、插秧的时间节点、方法及密度,保障水稻苗的健康生长和合理分布。
  5. 施肥、灌溉:规程对施肥、灌溉的时间、方法、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
  6. 病虫害防治:规程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时间、药剂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7. 收割:规程对收割的时间、方法、机械选择等进行了规定,以提升收割效率并减少损失。

实施意义

  1. 提升作业效率:规程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作业流程,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2. 保障水稻质量:规程对作业各环节的严格要求,有助于提升水稻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3. 节约资源: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推动农业现代化: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虾稻共作模式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虾稻共作模式水稻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虾稻共作模式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认真执行规程要求,不断提升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