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与应用,DB42/T 1883-2022 池塘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 602
《DB42/T 1883-2022 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详细解读了池塘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涵盖养殖技术要点、操作流程、效益分析等,旨在提高青虾鱼连养效率,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池塘养殖已成为其中一种至关重要的养殖方式,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逐渐成为养殖户们争相采用的新兴养殖模式,我国首部针对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的规范标准——《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DB42/T 1883-2022)的发布,无疑为养殖户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解析与应用,DB42/T 1883-2022 池塘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DB42/T 1883-2022 池塘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2022,技术规范,规范解读,第1张

规范背景

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顾名思义,即在同一池塘内同时养殖青虾和鱼类,这种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两者在食物链中的互补关系,从而提高池塘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近年来,该技术在沿海地区如浙江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共分为八个部分,具体如下:

  1. 范围:规定了池塘种青虾鱼连养的技术要求、养殖环境、饲料管理、病害防治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明确了与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3. 术语和定义:对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中涉及到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明确。
  4. 养殖环境:规定了池塘的选址、面积、水深、水质、底质等要求。
  5. 养殖品种:明确了池塘种青虾鱼连养中常用的青虾和鱼类品种。
  6. 技术要求:从种苗投放、养殖管理、饲料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对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提出了具体要求。
  7. 养殖周期与产量:规定了青虾和鱼类的养殖周期、产量及经济效益。
  8. 检测与评价:对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的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规定。

规范解读与应用

养殖环境选择

根据规范要求,养殖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的地区,池塘面积以2-5亩为宜,水深1.5-2.5米,底质以沙质或泥沙质为宜。

养殖品种选择

青虾和鱼类品种应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养殖技术特点进行选择,常见的青虾品种有绒螯蟹、绒螯蟹等;鱼类品种有鲢鱼、鳙鱼、草鱼等。

技术要求

  1. 种苗投放:在养殖前,应对种苗进行严格的选择和筛选,确保种苗质量,青虾和鱼类的投放密度分别为200-300尾/亩和2000-3000尾/亩。
  2. 养殖管理:定期巡塘,观察青虾和鱼类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溶氧充足、透明度适宜。
  3. 饲料管理:根据青虾和鱼类的生长阶段,科学配制饲料,确保营养均衡,饲料投喂量以青虾和鱼类的摄食量为依据,避免过量投喂。
  4. 病害防治: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发现病害及时处理,可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防治。

检测与评价

在养殖过程中,应对青虾和鱼类的生长速度、产量、水质等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价,以指导养殖生产。

《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规范》为我国池塘种青虾鱼连养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养殖户应认真学习规范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规范要求,提高养殖效益,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